好的,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原意的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,字数也不会有太大变化。
---
千里马需要伯乐去发现,而能否识别出优秀的战士,也正考验着将军们的眼光。在我军中,倪志亮将军便是一位极具慧眼的将领。尽管他官至中将,但他麾下却涌现出了不少上将、中将,甚至还有大量的少将。
滕海清将军便是倪志亮发现的一名优秀战士。两人第一次相遇时,滕海清正悄悄牵着两匹战马,准备偷偷学习骑马。按照我军严格的纪律,缴获的物资必须上缴公用,统一分配。那时,滕海清担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一师三十二团五连连长,而他的师长正是倪志亮。
一次战斗中,滕海清连队缴获了一批战马,其中有两匹特别神骏俊逸,令他爱不释手。那时他年仅二十出头,正值年少轻狂,带着几分虚荣心,觉得作为连长,不会骑马实在有失身份,于是偷偷留下了这两匹马,准备学骑马。然而,还没来得及骑上马背,就被师长当场逮个正着。倪志亮见他牵着这两匹骏马,顿时产生了兴趣,问清他是哪一个团,牵马做什么用途。
面对师长的突然询问,滕海清有些慌乱。他心里清楚擅自留下缴获物资是违纪行为,然而情急之下,他灵机一动,说自己是三十二团五连连长,叫滕海清,正准备将这两匹马送给师长和政委。倪志亮是打了多年仗的老革命,什么谎话没见过,一眼看穿了他的把戏,但并未揭穿。
展开剩余86%一个普通连长被师长当场抓住把柄,却还能临危不乱,巧妙应对,这样机灵的战士实属罕见。倪志亮当即生出爱才之心。其实,从滕海清说马是为师长和政委准备的那刻起,他的行为已不再算严格违纪。倪志亮相信滕海清并无恶意,只是见猎心喜,想学骑马而已。
最终,两匹马被倪志亮派人牵走,而滕海清留在原地,心中忐忑不安,后悔莫及。他暗自埋怨自己当初不该留下马匹,否则就不会被师长当场逮住。回到连部,他度日如年,等待上级的处理决定,无论是处分还是降职,他都坦然接受,只求不被开除出部队。
与此同时,倪志亮带着两匹马回去,顺便打听滕海清的背景。这一打听,却让他对滕海清产生了更深的兴趣。
滕海清最让人惊叹的是他两次离家出走的经历。15岁那年,正是他第一次离家。上学时,听老师讲述外面的世界和当时迅猛发展的革命浪潮,这些故事深深吸引了他。到了十五岁,他觉得自己已长大,渴望走出家门,去看看外面的世界。
年轻的滕海清自然得不到父母的同意,但他意志坚定,做事一旦动了心,九牛二虎也拉不回去。无法说服父母,他便趁夜偷偷离家,等父母第二天叫他起床时,他已离家数十里远。
第一次出走因经验不足,只坚持了一周便无力继续,最终在安徽西部霍山县的一个茶馆找到一份烧火工的工作。农村到县城,对他而言也是一次见“大世面”的机会。茶馆老板待他不错,他能听到各种新鲜事物,渐渐安下心来,五年如一日地做着烧火工。
第二次出走发生在五年后。红军进驻霍山县,滕海清听闻红军威名,见识了井然有序的队列,立刻萌生了参军的念头。参军前,他回家告诉父母,没想到父母极力反对。滕海清没有争吵,只是第二天凌晨再次偷偷离家,或许他的父母就在暗处默默注视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。
红军中离家参军的年轻人不少,倪志亮听说滕海清两次出走,并未觉得异常,反而佩服他的主意和机智。只是他没想到,不久后自己会为滕海清的“出走”操心不已。
入伍后,滕海清因受过几年教育,在红军里算得上罕见的“学生兵”。他不仅战斗勇猛,革命立场也极其坚定。1931年一次战斗中,他所在班伤亡过半,众多战士惶恐不安,唯独滕海清乐观积极,率先报名参加敢死队。那次战斗,他被手榴弹弹片击中受伤,但这次受伤仿佛激发了他的潜能,两年内由战士迅速升任连长。
了解完滕海清经历后,倪志亮做出决定。师部有个特殊的通讯排,名义上是通讯任务,实则不负责通信工作,里面的战士多是因战绩不佳被撤职的营连排长,最低军衔也有班长级别,堪称干部集中营。这个排正缺一个排长,倪志亮一直找不到合适人选。若从师部其他排长中调任,难免引发嫉妒和矛盾;若直接降职又名不正言不顺,对部队稳定极为不利。
因此,滕海清正好撞上了倪志亮的慧眼。毕竟,通讯排中的战士未来将成为部队骨干,作为排长,更需情分。倪志亮不曾预料,这个排后来竟培养出三位上将和多位开国元勋。
滕海清在连部等待多日,终于接到传令兵的命令,没想到不是处分或降职,而是让他去师部报到。这让他的心瞬间提了起来。到师部后,他被带到倪志亮面前,面对正专注看地图的师长,滕海清感到压力山大,只能坦然报到:“报告师长,三十二团五连连长滕海清,前来报到。”
倪志亮听见他的喊声,心中暗喜,淡淡道:“师部通讯排缺个排长,我看你不错,就去当排长吧!”滕海清心中一沉,担心自己真的降职了。倪志亮抬头笑道:“去当通讯排排长,你不会不乐意吧?”
滕海清当即答应,虽然降职让他不免有些失落,但能留在部队总算没被踢出去。他随后前往通讯排,看到这里的阵容,彻底震惊——这个排其实是加强排,下辖两个排,一排全是曾失利的营连长,资格老到;二排更是由各团最优秀的班长组成,哪里像普通通讯排,简直是干部集中营。滕海清乐开了花,觉得这份工作价值极高,当天便搬入了通讯排。
多年后回忆此事,滕海清依然兴奋,因为他这个排曾培养出陈再道、王宏坤、王新亭三位1955年晋升上将军衔的将领,还有李天焕、胡奇才等多位中将,堪称将军摇篮。
担任排长虽让滕海清高兴,但面对排中诸多军事能手,他也感到了压力。如果没有出色表现,根本配不上这个位置。心理压力反倒激励他更加勇猛,战斗更加凶猛,但受伤的风险也大幅提升。
1932年10月12日,红四方面军转移鄂豫皖苏区时遭遇卫立煌、胡宗南指挥的敌军6个师,装备远优于红军,战斗极其艰难。滕海清冲锋在前,眼睛被手榴弹火药熏烤,险些失明,右臂被弹片击穿,一颗弹片还打碎了他的门牙。
突如其来的伤病使他无力继续长征。战况紧急,营级干部可用担架抬走,连排干部只能留守。部队远去,滕海清手握十块银元,心中只有一句话:“部队走了。”他不甘心,哭喊着:“我要革命,我还要革命,绝不能离开战场。”
眼睛视线模糊,他用棍子支撑着一步步前行,摔倒无数次,却始终未曾放弃,最终赶上了后卫部队。野战医院里,倪志亮见他满身泥泞,拄棍而来,心中又气又疼,也有些理解了滕海清父母的心情。倪志亮嘱咐医院院长按营级以上干部标准照顾他,毕竟滕海清是干部排排长,职责相当副团职。
不久后,滕海清康复归队,虽然左眼视力受损,但依旧坚强不屈。红四方面军后来进入四川,这片尚未充分开发的土地需要扩展红军力量,倪志亮交给滕海清这个艰巨任务:“你拉多少人,就当多少官。”一个月内,滕海清发展了300人,倪志亮未直接提拔他为营长,而是成立特务连,由滕海清担任连指导员。
红军在四川迅速扩张,引起当地军阀刘湘和其他军阀警觉,1933年10月,他们在蒋介石支持下,动员20万兵力对红四方面军发动六路围攻。滕海清在反围攻作战中表现英勇,所率特务营敢打敢拼,立下大功。胜利在望时,他却被一颗子弹贯穿喉部,生命垂危。
此伤几乎无法医治,野战医院只能对伤口进行简易处理,能否活下全靠他的坚强意志。滕海清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力最终挺过来,虽与老部队失散,伤愈后被编入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教导大队任大队长,不久又调至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。
彭雪枫麾下三大队,滕海清被任命为第二大队大队长兼政委。彭雪枫同倪志亮一样,对滕海清极为看重,成为他的第二位伯乐。彭雪枫训练的士兵素质高,滕海清这员猛将带队作战出色,迅速在鄂豫皖地区建立威名,成为游击支队的中坚力量
发布于:天津市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