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9年2月28日上午,越南边防军总司令武元甲正在红河作战指挥中心召开紧急会议。突然,通讯员匆匆送来一份电报,原来是越南国防部长文进勇从军委办公厅发来的。
文进勇在电报中提到:“中共已经在西线战场占领了老街、芒街、则阴山等多个战略据点,而越军在春节前结束战斗的计划,恐怕已无可能实现。
西线战场的硝烟尚未散去,中共却已开辟了东线战场。现在共军已攻占高平,并且大军已经逼近友谊关北部的同登镇。一旦同登失守,谅山的天然屏障便会失效,若谅山陷落,河内将面临重大危机。
眼下最急迫的任务,是在通往谅山的同登主干道上增设坚固的防护墙,并在必要时投放大量地雷。只要能守住同登,越军扭转局势的希望便能重燃。”
文进勇的这番话让武元甲感到极度忧虑,他立刻意识到东线战场的共军指挥官似乎并非等闲之辈。可是,当他得知东线战场的指挥官是许世友时,武元甲竟忍不住笑了出来,这一笑让在场的将领们感到非常困惑。
展开剩余74%看到下属们一脸茫然,武元甲微笑着解释道:“如果是粟裕挂帅,那么情况确实比较棘手。但是现在是许世友指挥,我们完全不必担心。”
武元甲的逻辑是,许世友虽然有一定的军事经验,但由于他缺乏大纵深作战的经验,且缺乏出奇制胜的战略和战术,因此他认为许世友并不构成什么威胁。
武元甲接着分析道:“中共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,因此它的战斗力必然大不如当年。而且能打胜仗的将领大多已经年老,身体健康的限制也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作战能力。
现在,派出老将许世友上场,这说明中共的军事人才已枯竭,许世友不过是‘廖化为先锋’,这意味着中共注定会失败。”
然而,武元甲显然低估了许世友的实力,虽然许世友年纪较大,但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革命家,具备了丰富的指挥经验和独到的战术见解。
文进勇并非空穴来风地提醒武元甲,他深知许世友的作战方式,但武元甲对此完全不以为然,这一傲慢的态度为他最终的败北埋下了伏笔。
2月28日下午,许世友命人给武元甲送去一封信,信中他建议武元甲暂停一切军事行动,为和平谈判做好准备。
但武元甲对这种劝告置若罔闻,他决定给我军一个下马威。于是,2月28日晚7点,他下令驻守在同登的越南308师向友谊关以南的我军发动进攻。
在飞机和炮火的掩护下,越军一往无前,迅速逼近谅山的制高点。看到敌军继续顽抗,我方深知谈判已经毫无意义,决定彻底解决问题,于是命令许世友在3月1日凌晨1点,向驻守在谅山的越军发起总攻。
许世友在下达进攻命令时,特意补充了一句话:“拂晓之后,所有敌军在谅山的房屋必须全部摧毁。”
凌晨3点,第43军和第55军在谅山周边的谷地齐齐开火,300门火炮的猛烈轰击持续了30分钟,越军在谅山的防御工事被彻底摧毁。
战略据点失守后,越军并没有投降,反而继续在谅山以北的红河谷地疯狂扫射,试图进行无谓的反抗,但这种做法并未产生任何实际效果。
眼看战局不利,越军竟开始投放烟雾弹,企图混淆视听。然而,这种做法迅速激怒了我方。为了尽快结束战斗,许世友下令调动第42军和第50军,向驻守在红河片区的越军指挥所发动总攻。
在第43军和第55军的掩护下,第42军和第50军成功突破敌军防线,攻占了越军指挥所。随着谅山周边的各个镇区失守,武元甲无奈之下只能沿着穷奇河撤退。
武元甲原本认为自己可以依靠越南的地理优势安全撤离,但未曾想到,我军在穷奇河通往河内的干道上设下了伏击,给了越军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。
经过四天激战,我军在谅山一带共击毙越军1.3万人,迫使越南主力军仓皇撤退至河内。至此,曾一度自信满满的武元甲终于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了惨痛的代价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